政治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考点94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重要】

  1. 民生的重要性

民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涉及分配、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民生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民生事关人民的生存生活生计,事关民心所向、民情所系、民意所指,决定党的事业成败和国家命运兴衰。

  1. 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性

①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②增进民生福祉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③增进民生福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必须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拓展与点拨

新时代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①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必须抓紧抓好的第一民生工程。

②聚焦民生重点领域,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③经过接续奋斗,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得到更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考点95 坚持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总钥匙”,民生是发展的“指南针”。

  1. 正确把握民生和发展的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

①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离开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增进社会消费预期,利于扩大内需,催生新的增长点。

③要全面把握民生和发展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形成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有机统一的长效机制。

  1.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重中之重、重要方针和重要原则

① 工作思路: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

② 重中之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③ 重要方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④ 重要原则: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让所有劳动者在推动发展中分享发展成果。

考点 96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举措 【高频 重要】

  1. 完善分配制度

(1) 收入分配的重要性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对激励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保证和促进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正确处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把"蛋糕"切好分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 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① 发挥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② 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

③ 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机制,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1.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1) 就业及解决好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①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劳动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

②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对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③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突出就业作为基本民生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创造和增加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2) 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

  1.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 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① 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

②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③ 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立足中国实际、总结我国社会保障实践经验、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时代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基本建成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1)人民健康的重要性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性 卫生健康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

(3)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考点9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① 社会治理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国家,社会治理的任务尤其艰巨和繁重。

②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通过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③ 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更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考点98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1. 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及内涵 社会治理体系是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2. 加快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① 理念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先导,必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

② 制度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保障,必须健全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③ 方式方法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途径和手段。

考点99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1.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及目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维护城乡社区群众和谐稳定的生活,努力打造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1.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的举措 真题 2024/07

①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各环节;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衔接。

②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努力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新时代“枫桥经验”最突出的特点是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基层。

③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