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分析:反义对应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逻辑填空题中,理解句子或段落的内在逻辑关系至关重要。其中,“反义对应”是一种常见的逻辑关系,它指的是文段中某些词语或分句在意义上形成相反或相对的关系。
核心概念
什么是反义对应?
想象一下跷跷板,一头高,另一头必然低。在语言中,反义对应就像这个跷跷板,作者通过使用表示转折、对比的词语,让前后的意思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做题的目标,就是找到这个跷跷板的另一端,填上一个与提示信息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
生活中的例子:
- 小明这次考试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
- 这里的“不是……而是……”就是一对明确的转折连词,它告诉我们前后情况完全相反。“进步”的反面就是“退步”。
- 北方的冬天天气干燥,与此不同,南方的冬天则比较湿润。
- “与此不同”点明了南北方冬天的差异,因此“干燥”和“湿润”构成了一对反义对应。
识别标志:
在题目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快速判断是否存在反义对应关系:
- 转折词:但、却、则、然而、反而
- 对照词:不是…而是…、并非…而是…、要…不要…、只见…不见…
- 变化词:从…到…、过去…现在…、改变、变得
- 否定词:与…不同、相较于、打破
真题讲解
主题:转折关系中的反义对应
例1: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各种思想呈现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观念可以____。
A. 脱颖而出
B. 一以贯之
C. 不绝如缕
D. 鹤立鸡群
主题:对照关系中的反义对应
例2: 虽然没有法律强制力做支撑的道德是虚妄的,但是法律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也总是会显得____,这种力不从心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法律的外在属性与道德的内在属性之间的矛盾。社会秩序的大厦是法律与道德共同支撑的,如果道德不立,人心善变,那法律终会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相形见绌 回天乏术
B. 爱莫能助 孤立无援
C. 左支右绌 独木难支
D. 捉襟见肘 力所不逮
主题:目的与手段的矛盾
例3:(2022国考) 安装监控补光灯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识别车辆信息,从而提高执法效率,存留违法车辆的有效证据。然而,交通执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如果执法手段本身对交通安全构成了隐患,甚至不幸导致事故,那么无疑是____。
A. 本末倒置
B. 得不偿失
C. 背道而驰
D. 因小失大
主题:否定与肯定的对照
例4:(2019甘肃) 为了迎合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需求,不少美术类培训机构纷纷带孩子参加各类绘画大赛和少儿绘画考级活动。这必然是____的做法,绘画是人们认识和感受世界,表达个人情绪和看法的一种方式,是培养孩子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作为家长,不要急于让孩子出成果、获大奖,而应该____孩子用更加丰富的手段认识世界。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拔苗助长 辅助
B. 缘木求鱼 激励
C. 舍本逐末 引导
D. 得不偿失 启发
主题:隐性反义(原因与结果的巨大反差)
例5:(2024辽宁) 消费者权益保护“无小事”。对于消费者个人及其家庭来说,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实则是关乎自身合法权益的“大事”。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极易引发纠纷,削弱消费者的获得感与满意度。获得感要在一件件小事中体会,满意度要在一个个业务中积累,忽略“关键小事”有碍大局发展,正所谓“____”。
A.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技巧总结
-
找准标志词
- 看到
但
、却
、然而
、不是…而是…
等词语时,立刻建立反义对应的解题思路。
- 看到
-
定位对应点
- 找到标志词后,要明确横线处的内容是与哪部分信息形成反义。有时候是单个词语,有时候是整个分句。
-
理解隐性反义
- 并非所有反义对应都有明确的标志词。时间上的对立(过去VS现在)、空间上的对立(国内VS国外)、认知上的对立(理想VS现实)等,都可能构成隐性的反义关系,需要结合上下文的逻辑进行判断。
-
善用比喻
- 当文段使用比喻时(如例2的“大厦”和“支撑”),后面的词语很可能延续这个比喻。找到与比喻相关的词语,可以快速锁定答案。

🎯 扫码练一练
AI刷题,天下无敌;上岸在手,编制我有!

🤖 上岸小助手
• 24小时在线答疑
• 个性化学习指导
• 最新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