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1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的缺陷:一是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它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扩展 三个易混淆的提法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历史创造者问题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野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 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物质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构成的生产方式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为社会的人。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 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以感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觉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以理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

社会意识形式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由于反映社会存在的方面不同、方式不同,因而作用也不同。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交往活动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人类活动的重要方式,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生活和交往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同时改变。所以,马克思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最后,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总是深藏于经济事实之中。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也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更高;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正是由于这种继承性,才有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特的历史,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1. 方法论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野。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从而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将其作为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并进一步归结于生产力发展,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破解了"历史之谜"。把握"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

  1. 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二是劳动对象。它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一方面,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劳动对象又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不同的劳动对象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三是劳动者。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日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高新技术领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具有直接同一的趋势。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1.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也不能任意改变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就内容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1. 方法论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单纯以道德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标准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最后,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典型例题

题目1: 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表明
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马克思这句话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属于社会存在;"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以及"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竖立其上"、"与之相适应"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本题选B。

题目2: 有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其教育发展水平却在全国领先,这种现象说明了
A.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题目描述的现象体现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这正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如教育)可以领先,这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故本题选B。

题目3: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
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马克思通过"手推磨"和"蒸汽磨"这两种不同的生产工具(代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分别对应"封建主的社会"和"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代表不同的生产关系),生动地说明了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这一基本原理。故本题选B。

题目4: 下列关于社会意识形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社会意识形式都属于意识形态
B. 自然科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C. 政治法律思想属于非意识形态
D.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社会意识形式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不具有阶级性。A项错误,并非所有社会意识形式都属于意识形态;B项错误,自然科学属于非意识形态;C项错误,政治法律思想属于意识形态。故本题选D。

题目5: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
A. 生产关系总是适合生产力的要求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 生产关系的变化总是先于生产力的发展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总是处于完全和谐的状态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A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颠倒了因果关系;D项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