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值法
一、核心概念
(一) 什么是赋值法?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去吃披萨,账单上只写着“你的花费是小明的一半”,但没写具体金额。你怎么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你可能不知道确切的金额,但你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明确的。
赋值法就是,既然我们不知道具体数值,但知道比例,那我们不妨“假设”一个具体数值来让问题变得简单。比如,假设小明花了100元,那你就是花了50元。虽然100元是假的,但你们之间“一半”这个关系是真的。用这个假设的数值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的比例关系、倍数关系等相对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在公务员考试中,赋值法就是一种通过为未知量赋予特定数值,将抽象的比例关系转化为具体的数值运算,从而简化解题过程的技巧。
(二) 适用场景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赋值法呢?核心标志是:题目中只给出相对关系(如比例、倍数、分数、百分数),而没有或很少给出具体数值,且最终求解的也是相对关系(如倍数、比例、百分数等)。
我们常见的很多题型都满足 A=B×C 的形式,例如:
- 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
- 行程问题: 路程 = 速度 × 时间
- 经济利润问题: 总利润 = 单件利润 × 销量
- 溶液问题: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浓度
当这三量中,最多只给出一个具体值,其他量都以比例形式出现时,就是赋值法大显身手的时机。
(三) 如何赋值?—— 赋值的艺术
赋值不是随便设一个数,好的赋值能让计算事半功倍。
-
赋“1”法: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当题目中涉及的量是基础量或参照量时,可以将其赋值为“1”。例如,“甲的效率是乙的2倍”,我们可以设乙的效率为1,则甲的效率为2。
-
赋公倍数法: 当一个量需要被多个数整除时,为了避免计算中出现分数,可以把这个量赋值为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 例子: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10天,乙单独做需要15天。求两人合作需要几天?
- 推导:
- 这里的工作总量没有给出具体值。我们可以赋值。
- 工作总量 = 甲的效率 × 10天 = 乙的效率 × 15天。
- 为了让计算出的甲、乙效率是整数,我们可以将工作总量赋值为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即30。
- 工作总量 = 30
- 甲的效率 = 30 ÷ 10 = 3
- 乙的效率 = 30 ÷ 15 = 2
- 两人合作效率 = 3 + 2 = 5
- 合作所需时间 = 30 ÷ 5 = 6天。
- 你看,通过赋公倍数,整个计算过程都是整数,非常流畅。
-
赋“10”或“100”法: 当题目中涉及百分数、折扣、利润率等问题时,将成本、原价等基础量赋值为100,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计算。
- 例子:一件商品成本价上提价20%后,又打八折出售,问最终售价是成本价的多少?
- 推导:
- 设成本价为 100元。
- 提价后价格 = 100 × (1 + 20%) = 120元。
- 打八折后售价 = 120 × 80% = 96元。
- 最终售价 / 成本价 = 96 / 100 = 0.96。
- 这样计算比设成本为x要直观得多。
二、真题精讲
经济利润问题
【例1】(2023浙江·A 类) 某商品上月售价为进价的1.4倍,销售m件。本月该商品进价下降20%,售价不变,销售利润为上月的1.8倍。那么本月的销量为多少件?
- A. 1.3m
- B. 1.25m
- C. 1.2m
- D. 1.15m
溶液浓度问题
【例2】(2022湖北选调) 将一满容器浓度为24%的溶液放置太阳下暴晒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蒸发水分后溶液浓度变为36%且无沉淀。然后再用浓度为12%的溶液将容器加满。请问容器内溶液浓度变为多少?
- A.24%
- B.28%
- C.30%
- D.32%
基础比例问题
【例3】(2023河北) 两冰块相撞,小冰块撞掉一半,大冰块撞掉的是小冰块撞掉的4倍。如果原来大冰块的体积是小冰块的10倍,现在是几倍?
- A.16
- B.10
- C.8
- D.6
工程问题
【例4】(2021广东) 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某公司派出甲、乙两队工程人员出国参与一个高铁建设项目。如果由甲队单独施工,200天可完成该项目;如果由乙队单独施工,则需要300天。甲、乙两队共同施工60天后,甲队被临时调离,由乙队单独完成剩余任务,则完成该项目共需多少天?
- A.120
- B.150
- C.180
- D.210
【例5】(2022天津) 甲、乙二人合作计划30天完成一项工程,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2倍。两人合作10天后,甲的效率提升25%,乙的效率提升50%。又合作10天后,乙因其他任务撤出,甲单独完成剩余任务。则最终工作比预计时间:
- A. 早2天
- B. 晚2天
- C. 早4天
- D. 晚4天
行程问题
【例6】(2022河北) 甲、乙两人顺时针方向沿圆形跑道跑步。甲跑完一圈要10min,乙跑完一圈要12min,如果他们分别从圆形跑道直径两端同时出发,甲第一次追上乙需要多少分钟?
- A.30
- B.60
- C.15
- D.45
【例7】(2023国考) 从A地前往B地的道路前40%的路程为上坡路,其余为下坡路。张某驾驶满载的汽车从A地去B地卸货,然后空车返回A 地。已知他满载时上坡的速度是下坡速度的一半,空车时上、下坡的速度分别是满载时的1.5倍和1.2倍。问他返程的用时是去程的多少倍?
- A.5/6
- B.5/7
- C.17/21
- D.19/24
三、技巧总结
- 识别题眼:当你看到题目中充满了“倍数”、“比例”、“分数”、“百分数”,却找不到几个实实在在的具体数字时,你的“赋值法雷达”就应该响起来了。
- 赋值要巧:
- 赋“1” 是基础,但不一定最好用。
- 遇到时间、工程量等,赋最小公倍数,可以一路整数算到底,避免分数计算的烦恼和错误。
- 遇到成本、利润、折扣等,赋100,计算百分比时得心应手。
- 遇到需要除以2(一半)、除以3(三分之一)的情况,可以赋值2、3或它们的倍数,避免小数。
- 抓不变量:在多过程问题中(如溶液蒸发、多次交易),要找到那个始终不变的量(如溶质、成本价),优先对它进行赋值,它就是串起整个题目的线索。
- 大胆赋值:当
A=B×C
中一个具体值都没有时,别害怕,可以直接对B和C两个量都进行赋值,只要逻辑关系正确,结果一定正确。 - 目标导向:时刻记住题目问的是什么。如果只问相对关系(倍数、比例),那么赋值法就是安全的;如果问具体数值,那就要谨慎,看看是否能用方程法等其他方法。
赋值法的核心是“化抽象为具体”,是一种解题的“思维工具”,掌握它,能让你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快速秒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