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
数学模型
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是数量关系中的重要题型,主要涉及距离、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行程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技巧。

核心概念

高频公式速查表

基础关系:

  • S=v×tS = v \times t (路程 = 速度 × 时间)

相遇问题:

  • S=(v1+v2)×t相遇S = (v_1 + v_2) \times t_{相遇}

追及问题:

  • S=(v1v2)×t追及S = (v_1 - v_2) \times t_{追及}

流水行船:

  • v=v+vv_{顺} = v_{船} + v_{水}
  • v=vvv_{逆} = v_{船} - v_{水}

环形运动:

  • 同向:周长 = (v1v2)×t追及(v_1 - v_2) \times t_{追及}
  • 反向:周长 = (v1+v2)×t相遇(v_1 + v_2) \times t_{相遇}

正反比关系:

  • S一定:v1:v2=t2:t1v_1 : v_2 = t_2 : t_1
  • v一定:S1:S2=t1:t2S_1 : S_2 = t_1 : t_2
  • t一定:S1:S2=v1:v2S_1 : S_2 = v_1 : v_2

1. 基本行程关系

行程问题的核心是一个最基本的公式:路程 = 速度 × 时间

想象一下,你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开车行驶了2小时,那么你行驶的距离就是: 距离=60×2=120千米\text{距离} = 60 \times 2 = 120 \text{千米}

基于这个基本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行程问题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正反比关系

掌握正反比关系是快速解题的关键

从基本公式 S=v×tS = v \times t 可以推导出:

  • 当路程S一定时,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v1:v2=t2:t1v_1 : v_2 = t_2 : t_1
  • 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S1:S2=t1:t2S_1 : S_2 = t_1 : t_2
  • 当时间t一定时,路程S与速度v成正比S1:S2=v1:v2S_1 : S_2 = v_1 : v_2

应用举例: 如果一辆车提速20%,那么时间关系为:

  • 新速度 : 原速度 = 1.2 : 1 = 6 : 5
  • 新时间 : 原时间 = 5 : 6

即新时间是原时间的5/6,节省了1/6的时间。

2. 相遇问题

概念推导

相遇问题的本质是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终在某个地点相遇。

让我们用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来理解:小明和小红分别从家里出发去学校,小明家距离学校800米,小红家也距离学校800米,两家正好在学校的两侧。如果小明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走,小红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走,他们什么时候会相遇?

推导过程:

  1. 第一步:理解相遇的本质

    • 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之和等于两家之间的总距离
    • 总距离 = 800 + 800 = 1600米
  2. 第二步:设定时间变量

    • 设相遇时间为 tt 分钟
    • 小明走过的距离:60t60t
    • 小红走过的距离:40t40t
  3. 第三步:建立等式关系

    • 60t+40t=160060t + 40t = 1600
    • (60+40)t=1600(60 + 40)t = 1600
    • 100t=1600100t = 1600
    • t=16t = 16 分钟

相遇问题公式: 相遇距离=(速度1+速度2)×相遇时间\text{相遇距离} = (\text{速度}_1 + \text{速度}_2) \times \text{相遇时间}

注意: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速度是相加的,因为它们是相向而行。

3. 追及问题

概念推导

追及问题的本质是两个物体同向而行,速度快的追上速度慢的。

举个例子:小明和小红在操场上跑步,小红先跑了200米,然后小明开始追赶。小明的速度是每分钟300米,小红的速度是每分钟200米。小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小红?

推导过程:

  1. 第一步:理解追及的本质

    • 追及时,速度快的物体比速度慢的物体多走的距离等于初始距离差
    • 初始距离差 = 200米
  2. 第二步:分析速度关系

    • 每分钟,小明比小红多跑:300 - 200 = 100米
    • 这100米就是小明每分钟缩短的距离差
  3. 第三步:计算追及时间

    • 追及时间 = 初始距离差 ÷ 速度差
    • 追及时间 = 200 ÷ 100 = 2分钟

追及问题公式: 追及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text{追及距离} = (\text{大速度} - \text{小速度}) \times \text{追及时间}

4. 环形运动

同向环形运动

想象一个400米的环形跑道,小明和小红同时从起点出发,同向跑步。小明的速度是每分钟100米,小红的速度是每分钟60米。

推导过程:

  1. 第一步:理解同向环形的特点

    • 速度快的会逐渐拉开距离,直到"套圈"
    • 每次套圈,速度快的比速度慢的多跑一整圈
  2. 第二步:计算套圈条件

    • 每分钟,小明比小红多跑:100 - 60 = 40米
    • 套圈时间 = 跑道周长 ÷ 速度差 = 400 ÷ 40 = 10分钟

同向环形公式: 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套圈时间\text{环形周长} = (\text{大速度} - \text{小速度}) \times \text{套圈时间}

反向环形运动

如果小明和小红反向跑步,情况就类似相遇问题。

反向环形公式: 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text{环形周长} = (\text{大速度} + \text{小速度}) \times \text{相遇时间}

5. 流水行船问题

基本概念推导

想象一艘船在河流中航行,河水有一定的流速。

推导过程:

  1. 顺流航行:船的实际速度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 水流速度
  2. 逆流航行:船的实际速度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 水流速度

基本公式:

  • 顺流速度 = 静水船速 + 水速
  • 逆流速度 = 静水船速 - 水速
  • 船速 = 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frac{\text{顺流速度} + \text{逆流速度}}{2}
  • 水速 = 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frac{\text{顺流速度} - \text{逆流速度}}{2}

漂流时间公式推导

如果一个物体从A地漂流到B地,我们可以通过船只的顺流和逆流时间来推导。

设:

  • 顺流时间为 t1t_1
  • 逆流时间为 t2t_2
  • 漂流时间为 TT

推导过程:

  1. 第一步:建立距离关系

    • 距离 = 顺流速度 × 顺流时间 = 逆流速度 × 逆流时间
    • (v+u)×t1=(vu)×t2(v + u) \times t_1 = (v - u) \times t_2
  2. 第二步:漂流时的距离关系

    • 距离 = 水速 × 漂流时间 = u×Tu \times T
  3. 第三步:通过代数运算得出

    • T=2t1t2t2t1T = \frac{2t_1t_2}{t_2 - t_1}

漂流时间公式: T=2t1t2t2t1T = \frac{2t_1t_2}{t_2 - t_1}

6. 两端相遇问题

概念推导

两端相遇问题是指两个物体在一条线段上来回运动,多次相遇的问题。

关键规律:

  • 第N次相遇时,两物体的路程和 = 全程 × (2N-1)(两端出发)
  • 第N次相遇时,两物体的路程和 = 全程 × 2N(一端出发)

这个规律的推导基于:每次相遇,两物体总共走过的路程都是全程的整数倍。

真题讲解

基本相遇追及问题

例1:基本相遇问题(2023年国考) 已知A、B两地相距60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若甲的速度是乙的1.5倍,则甲的速度是?

  • A. 80千米/小时
  • B. 90千米/小时
  • C. 100千米/小时
  • D. 120千米/小时

环形运动问题

例2:同向环形追及问题(2022年江苏) 环形跑道长400米,老张、小王、小刘从同一地点同向出发,围绕跑道分别慢走、跑步和骑自行车。已知三人的速度分别是1米/秒、3米/秒和6米/秒,问小王第3次超越老张时,小刘已经超越了小王多少次?

  • A. 3
  • B. 4
  • C. 5
  • D. 6

两端相遇问题

例3:两端出发相遇问题(2021年联考) 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以均匀的速度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离A地6千米,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 A. 10
  • B. 12
  • C. 18
  • D. 15

流水行船问题

例4:基本流水行船问题 一艘船往返于甲乙两港口之间,已知水速为8千米/时,该船从甲到乙需要6小时,从乙返回甲需9小时,问甲乙两港口的距离为多少千米?

  • A. 216
  • B. 256
  • C. 288
  • D. 196

复杂行程问题

例5:公交车模型问题 某人以匀速步行,发现每隔6分钟就有一辆公交车从后面超过他,每隔3分钟就有一辆公交车迎面开来,问公交车发车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 A. 3分钟
  • B. 4分钟
  • C. 4.5分钟
  • D. 5分钟

例6:扶梯问题 某商场一楼到二楼有一部自动扶梯匀速上行,甲、乙二人共同乘梯上楼。甲在乘扶梯同时匀速登梯,乙在恰好半程后,也开始匀速登梯,但登梯速度是甲的1/2。甲乙二人分别登了36级、12级到达二楼,问这部扶梯静止时一楼到二楼的级数是多少?

  • A. 48
  • B. 60
  • C. 66
  • D. 72

分段分析问题

例7:分段速度变化问题(2024年河北) 快递员骑电动车平时要2小时到达目的地,如果提速20%可以提前20分钟到达;如果车子在2/5路程处故障,后续路程降速50%,则会晚到多少分钟?

  • A. 30
  • B. 35
  • C. 40
  • D. 45

上下坡问题

例8:等距离平均速度问题(2020年山东) 某人上山时每走30分钟就休息10分钟,下山时每走30分钟就要休息5分钟,已知下山速度是上山速度的1.5倍,如果上山用了3小时50分,那么下山用多少时间?

  • A. 2小时
  • B. 2小时15分
  • C. 3小时
  • D. 3小时15分

技巧总结

1. 解题技巧

比例法

当时间相同时,速度比 = 路程比
  • 适用于相遇、追及等问题
  • 快速确定各物体的路程分配

方程法

  • 设置合适的未知数
  • 根据数量关系建立方程
  • 特别适用于复杂的多步骤问题

特值法(赋值法)

  • 对于抽象的速度关系,可以赋予具体数值
  • 优先选择速度的最小公倍数作为路程,便于计算
  • 适用于比例关系明确的问题

应用示例:

  • 速度比为2:3时,可设路程为6(2和3的最小公倍数)
  • 甲用时3,乙用时2,便于后续计算

分段分析法

  • 对于复杂的行程问题,可以将其分解为多个简单的阶段
  • 特别适用于速度变化、故障停车等情况
  • 分别计算每个阶段的距离、速度和时间
  • 最后将各阶段的结果相加或相减

参照物转换法

  • 当题目涉及多个物体运动时,可以选取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 将其他物体的运动转化为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
  • 经常用于多人多次相遇问题
  • 简化计算过程

2. 常见易错点

环形运动问题

同向环形是追及,反向环形是相遇,不要搞混速度关系

流水行船问题

注意区分顺流和逆流,水速的作用方向

两端相遇问题

准确记忆相遇次数与路程的关系公式

3. 快速解题口诀

  1. 相遇问题:速度相加,时间相同
  2. 追及问题:速度相减,路程差定
  3. 环形运动:同向追及,反向相遇
  4. 流水行船:顺加逆减,静水中和
  5. 两端相遇:奇数全程,偶数往返
  6. 正反比关系:路程定,速度时间成反比
  7. 分段分析:复杂问题,分段处理

4. 秒杀技巧

数字特性法

  • 利用答案的数字特征快速排除选项
  • 特别适用于计算复杂的题目

代入验证法

  • 将选项代入原题验证
  • 适用于方程复杂但答案简单的题目

极端情况法

  • 考虑速度为0或无穷大的极端情况
  • 快速判断答案的合理性

通过以上核心概念的理解、真题的深入分析和技巧的熟练运用,相信同学们能够在行程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记住,行程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

上岸学堂小程序二维码

🎯 扫码练一练

AI刷题,天下无敌;上岸在手,编制我有!

上岸小助手二维码

🤖 上岸小助手

• 24小时在线答疑
• 个性化学习指导
• 最新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