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斥原理
容斥原理是行测数量关系中的高频考点,它源于集合论,主要用于解决多个交叉集合的计数问题。因其模型多变,也被一些考生戏称为“客厅问题”。理解并熟练运用容斥原理,可以有效破解看似复杂的数量关系题。
一、核心概念与公式推导
核心思想
容斥原理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先加后减,重加再减”。当计算多个集合并集的元素总数时,我们先把每个集合的元素数量全部加起来,然后减去那些因为重复计算而被多加的部分。如果涉及三个或更多集合,这个过程会更加复杂,需要交替进行加减,以确保每个元素最终只被计算一次。
1. 两个集合的容斥原理
问题:喜欢语文(集合A)或 喜欢数学(集合B)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想求的是两个集合的并集,记为 。
-
第一步:简单相加
-
第二步:发现问题 那些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同学(),被计算了两次。
-
第三步:减去重复
实用变形 在很多题目中,我们会遇到“总数”和“两者都不”的情况。此时,公式可以变形为: 总数 - 两者都不 = |A| + |B| - |A ∩ B|
2. 三个集合的容斥原理
现在,我们再增加一个条件:喜欢英语的有 C
些同学。
问题:喜欢语文、数学 或 英语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要求的是三个集合的并集 。
-
第一步:简单相加
-
第二步:减去两两相交的部分
-
第三步:发现新的问题 那些同时喜欢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同学(),在第一步被加了3次,第二步被减了3次,相当于被完全忽略了。
-
第四步:加回三者相交的部分
非标准型公式 当题目没有直接给出两两相交的人数,而是给出“只满足两项”这类条件时,直接使用标准公式会很困难。此时,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核心变形公式:
-
从个体加和角度 总人数 = (只满足一项的人数) + (只满足两项的人数) + (满足三项的人数) + (都不满足的人数)
-
从集合整体角度(更常用) 这个公式由公式1推导而来,是解题的利器: 总人数 - 都不满足 = |A| + |B| + |C| - (只满足两项的人数之和) - 2 \times (满足三项的人数)
二、题型分类与真题讲解
1. 两集合容斥问题
例1:(2023年省考) 某单位107名职工,78人捐衣物,77人捐食品,求既捐衣物又捐食品的人数。
2. 标准三集合容斥问题
例2: 某班级有100名学生,其中参加篮球队的有30人,参加足球队的有25人,参加乒乓球队的有28人。已知参加篮球和足球的有10人,参加篮球和乒乓球的有12人,参加足球和乒乓球的有8人,三个队都参加的有5人。问至少参加一项运动的学生有多少人?
例3:(2022年国考) 对120种食品进行检测,抗氧化剂达标的有68种,防腐剂达标的有77种,漂白剂达标的有59种;抗氧化剂与防腐剂均达标的有54种,防腐剂与漂白剂均达标的有43种,抗氧化剂与漂白剂均达标的有35种,三项均达标的有30种。求三项均不达标的种数。
例4:(2020年新疆卷) 246名员工,订阅A期刊125人,B期刊126人,C期刊135人;订阅A、B期刊57人,A、C期刊73人,三种期刊31人;17人不订阅任何期刊。求订阅B、C期刊人数。
3. 非标准三集合容斥问题
例5:(2021年联考) 某机关139人,参加讲座A的有42人,讲座B的有51人,讲座C的有88人;只参加两场讲座的有30人,三场都参加的有12人。求未参加任何讲座的人数。
4. 文氏图与比例结合
例6: 实验室通过测评Ⅰ和Ⅱ来核定产品的等级:两项测评都不合格的为次品,仅一项测评合格的为中品,两项测评都合格的为优品。某批产品只有测评Ⅰ合格的产品数是优品数的2倍,测评Ⅰ合格和测评Ⅱ合格的产品数之比为6∶5。若该批产品次品率为10%,则该批产品的优品率为:
- A. 10%
- B. 15%
- C. 20%
- D. 25%
5. 多集合反向构造求最值
当题目涉及多个集合(通常大于等于四个),且问题是“至少有多少人...都喜欢”或“至多有多少人...都不喜欢”时,应使用反向构造的思路。
例7: 某社团共有46人,其中35人爱好戏剧,30人爱好体育,38人爱好写作,40人爱好收藏。这个社团至少有多少人以上四项活动都喜欢?
- A. 5
- B. 6
- C. 7
- D. 8
三、技巧总结
-
识别题型是关键:
- 两集合问题:通常最简单,直接套用基础公式或其变形。
- 标准三集合型:题干直接给出各部分人数,直接套标准公式。
- 非标准三集合型:给出“只参加...”或“至少参加...”等条件,需要对标准公式进行变形或使用非标准型公式。
- 比例型:出现比例关系,画文氏图并赋值求解是最佳策略。
- 最值型:问“至少...都”或“至多...不都”,果断使用反向构造法。
-
公式的理解与记忆:
- 两集合:
- 两集合变形:总数 - 都不 = |A| + |B| - |A ∩ B|
- 三集合标准:
- 三集合非标准:总数 - 都不 = |A|+|B|+|C| - (只两项) - 2(全三项)*
- 核心是“奇加偶减”以及理解每个公式的使用场景。
-
文氏图(Venn Diagram)的威力:
- 对于二、三集合问题,特别是条件复杂时,画图能让关系一目了然。
- 图中每个区域代表什么要清晰,如“仅A”、“A与B相交但不含C”等。
-
反向构造的逻辑:
- 求“全都满足的至少有多少”,等价于求“至少一项不满足的至多有多少”。
- A + B + C - (n-1)I 这个公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利器,务必掌握。
-
注意关键词辨析:
- "A和B" 指的是交集 。
- "A或B" 指的是并集 。
- "只参加A和B" 指的是 (在三集合问题中)。
- "至少参加一项" 是指并集。
- "一项都没参加" 是指全集减去并集。

🎯 扫码练一练
AI刷题,天下无敌;上岸在手,编制我有!

🤖 上岸小助手
• 24小时在线答疑
• 个性化学习指导
• 最新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