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2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1.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 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 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 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二是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 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三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 策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不断加强,使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 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过程。

  1.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要 求,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经济全球化 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 现: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二是加剧 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三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风险。

因此,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 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实质(多选题[37])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这种所有制形式 中,生产资料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是一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私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占 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是一种私人资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 式,作为资本所有者的股东,凭借所有权凭证即股票,以股息的形式得到一部分剩余价值,整 个股份资本由职业经理人直接管理和控制,生产资料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 离,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 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 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 产物。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另一种是机构法人资本所有 制。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体现了资本剥 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2.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开始就已经隶属于资本,在表面平等的交换关系 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 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普及化、 全民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3.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 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 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二是高级职业经理 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 生了新变化。 4.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进 行全面干预。国家承担起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西方 国家普遍走上强化市场机制、弱化政府干预的道路。与此同时,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去工 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 节;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 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5. 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其次,法治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 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 展,是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 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 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 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不断出现和发展。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 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 产资料私有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 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但并没 有改变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 经济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空前密集 活跃期,社会化大生产在世界范围内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展开,世界格局深度调整, 资本主义又呈现一些新变化新特征。

第一,科技创新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

第二,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影响日益显现。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最突 出、最鲜明、最主要的特征。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垄断寡头化;二是金 融垄断国际化;三是经济虚拟化、产业空心化。

第三,社会阶级层级结构呈现复杂性、多样化。生产资料更加集中于少数大资产阶级及其 代言人手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阶层固化等现象日益严重。资产阶 级内部层级结构日趋复杂。工人阶级内部层级结构也逐渐分化。由于新一轮信息技术体系在世 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制造业退潮与服务业涨潮,传统技能逐渐被智能化、自动化所取代, 从事信息、金融等中介服务业的"知识工人"数量和增长速度均超过"非知识工人",工人阶级 内部因技能、收入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分化。

第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科技、文化传播等超级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一是利用强大的金融资本控制国际投资、国际生产、国际流通、国际交换、 国际贸易、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最大限度的经济盘剥和压榨,获得金融资本对于社会 生产甚至社会生活的绝对统治地位;二是利用强大的世界文化产业体系和传播媒介垄断权,推行文化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打着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幌子,输出、渗透资本主义价值观和"西式民主文化",直接严重威胁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主权,撕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三是利用知识产权和信息技术垄断,制造"信息鸿沟""数字鸿沟""技术鸿沟",构建"信息帝国主义"和"数字帝国主义";四是利用集团政治操纵国际组织、干涉国际事务,把自己的意志和所谓规则强加于人,对他国进行政治、经济、科技等全方位制裁,逆历史潮流而动,破坏全球和平与稳定。

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在拓展资本主义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放大了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不断暴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与困境,不断诱发更激烈的世界性问题和全球性矛盾,也不断引发世界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的质疑。

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民生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各种问题。第一,经济发展失调。第二,政治体制失灵。第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归根结底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考点82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现有:第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第三,资产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上述局限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必然产生冲突、动荡和危机。这些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被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考点83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其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考点84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 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进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 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 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 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 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 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例题练习

题目1: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和金融只是附属现象
B. 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三个方面
C. 经济全球化就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
D.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不涉及政治文化领域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根据教材内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全球化,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二是贸易全球化,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三是金融全球化,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合。A项过于绝对化;C项过于狭隘;D项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故本题选B。

题目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
B.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C.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D. 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教材明确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中,"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他选项虽然也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因素,但都不是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故本题选C。

题目3: 当代资本主义最突出、最鲜明、最主要的特征是
A. 科技创新加速生产方式变化
B. 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
C. 社会阶级层级结构复杂化
D. 发达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教材明确指出:"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最突出、最鲜明、最主要的特征。"这种垄断主要表现在金融垄断寡头化、金融垄断国际化、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心化三个方面。其他选项虽然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但都不是最突出的特征。故本题选B。

题目4: 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实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B. 社会福利制度改变了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
C. 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D. 周期性经济危机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教材明确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没有改变,社会福利制度只是缓和了矛盾而非改变制度基础,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存在。故本题选C。

题目5: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是历史的必然,但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其原因包括
①任何社会形态都有相对稳定性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容纳空间
④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教材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历史过程的三个原因: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④项不是教材提到的原因,且表述不准确。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