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论2
核心考点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三重论证):
- 起源:自然界(三个阶段)→社会劳动(例:语言发展)
- 本质:人脑机能+客观世界映象(例:盲人摸象的主观局限)
- 内容客观+形式主观(例:不同画家对同一风景的不同表现)
-
意识反作用(四表现): ①目的计划性(例:建筑师蓝图)
②创造性(例:科幻作品构思)
③指导实践(例:疫苗研发流程)
④调控生理(例:安慰剂效应)
2. 主观能动性vs客观规律
- 辩证统一关系:
- 规律是前提(例:三峡大坝建设遵循水文规律)
- 能动性是条件(例:南水北调工程论证)
- 实践是桥梁(例: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3. 人工智能局限性
- 四重不可替代性:
- 情感缺失(例:AI无法体会母爱)
- 社会属性(例:AI不理解彩礼习俗)
- 语言理解(例:AI误读"小心地滑")
- 不可量化(例:艺术创作灵感)
重要扩展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三领域论证:
- 自然界(例:地震预警系统原理)
- 人类社会(例:市场经济规律)
- 意识领域(例:脑科学实验)
-
方法论:"精准扶贫"政策体现从实际出发
哲学派别对比
对比维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旧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
认识论 | 能动反映论 | 机械反映论(例:照镜子) | 先验论(例:天赋观念) |
历史观 | 唯物史观(例:生产关系分析) | 唯心史观(例:英雄史观) | 唯心史观 |
辩证法 | 全面贯彻(例:矛盾分析法) | 完全否定 | 部分承认(例:黑格尔) |
易混淆点
-
意识"创造"vs"改造":
- 创造观念世界(例:元宇宙概念)≠创造物质(需通过实践)
-
人工智能边界:
- 可替代:重复性工作(例:生产线机器人)
- 不可替代:创造性工作(例:司法裁判)
-
社会物质性表现:
- 地理环境(例:长江经济带)
- 人口因素(例:老龄化政策)
- 生产方式(例:国企改革)
记忆口诀
"物决意能动,实践架桥梁
AI四局限,世界物统一
旧唯缺三宝:实践辩证法,唯物历史观"
扩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意识的起源:从意识的起源来看,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的本质: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突出表现就是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即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多少反映了这个道理。
扩展: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活动的重要动因。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扩展: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实质: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建立在大数据与不断升级的各种算法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当代人类生活。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达不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的原因: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第四,人工智能能够获得人类意识中可以化约为数字信号的内容,但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被化约的。
扩展: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改变自然事物的形态和面貌,在自然界打上人类的印记,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但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无论是尚未进入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天然自然,还是已经被实践打上烙印的人化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第二,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定形态。社会中虽然也包含精神现象,但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是物质的,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物质的,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意识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包含着不同的物质现象和物质形态、不同的物质层次和物质结构、不同的物质过程和物质活动,包含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扩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派别的联系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一元论)
- 联系:
- 都是可知论
- 区别: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唯心主义部分坚持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是唯物的,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
- 联系:
- 都是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区别: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坚持机械反映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旧唯物主义完全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是唯物的,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实践的观点
典型例题
-
题目: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句话揭示了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意识的本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移入人的头脑"的"物质的东西"),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因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A项只说明了意识的生理基础,不够全面。C、D项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而非意识的本质。故本题选B。
-
题目: "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改造自然,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类自身的物质力量。"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C. 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人类自身的物质力量"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决定性因素。这表明,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意识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B项准确地反映了这一观点。A项和C项虽然正确,但不是题干的侧重点。D项是意识能动性的一个表现,但题干更强调其发挥的条件。故本题选B。
-
题目: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但是,有观点认为AI无法完全取代人类智能,最核心的原因是
A. AI不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和情感意志
B. AI的运算速度和精度仍有待提升
C. AI只能执行重复性、程序化的任务
D. AI无法模拟人类的逻辑思维过程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模拟和扩展,其实质是"机器思维",不具备人类意识所特有的社会性、情感、意志和创造性。这些是人类智能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也是AI无法逾越的鸿沟。B、C、D项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符合AI发展的现状,或者不是其最核心的局限。故本题选A。
-
题目: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物质是运动的
B. 规律是客观的
C.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 世界是物质的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题干引文出自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意为自然界的变化,如寒暑更替、风雨来临、水旱蝗灾等,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体现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B项正确。A、D项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但不如B项切题。C项谈的是意识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