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提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考点53 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
①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大幅提升科技整体水平,需要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② 成就: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新格局正在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步伐加快。
③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教育、科技、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地位更加凸显。
考点54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① 重要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大举措。
② 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和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实现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③ 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④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创新驱动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以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考点55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
①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②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是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对于更好掌握全球经济科技竞争先机具有战略意义。
③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人才引领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对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发挥我国发展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具有基础性战略意义。
考点56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 教育的重要性
①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②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发展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 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
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拓展与点拨
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①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②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考点57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①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②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一位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
③着力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④着力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
考点58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人民满意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①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④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⑤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考点59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国之利器,是现代化建设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①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考点60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标志性科技成就。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掌控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赢得未来发展新优势。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举措
①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领域的改革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
②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科技攻关。
考点6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确保国家拥有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能力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举措
①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把握科技发展大趋势,下好自主创新先手棋。
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世界科技强国竞争的着力点。
考点62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性及条件 【重要】
- 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①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②人才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③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抓好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储备,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 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①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②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
③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
考点63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重要性)
①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
②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
③ 人民民主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
④ 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目标。人民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
⑤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考点 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等组成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势。
拓展与点拨
-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
国体(国家根本性质) | 人民民主专政 |
---|---|
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基本政治制度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
重要政治制度 | 体现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政治制度 |
2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考点65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 怎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②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③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考点提示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党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考点66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
-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领域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①全过程人民民主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长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成果。
②全过程人民民主是(4对“统一”):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的统一、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统一、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统一、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统一。
③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①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行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② 全链条: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起来,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链条。
全方位:全过程人民民主贯通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各维度。
全覆盖:全过程人民民主覆盖国家各项事业各项工作,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是各方面民主的有机统一。
-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①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体人民共同持续参与,各个民族共同平等享有,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群体均实现全覆盖的民主体系,是最广泛的民主。
②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充分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彰显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③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保证在党的领导下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基层民主,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
考点 67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
①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要不断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有效保证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相统一。
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是保障各政党、各阶层、各民族和基层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要基础。
④ 重要政治制度是建立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由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派生而来,体现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政治制度,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相衔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效运行。
⑤ 制度成熟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
拓展与点拨
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作用(3个“有效保证”):这一根本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有效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正确处理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关系,实现国家统一高效组织各项事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3 在人民民主的共同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考点 68 全面发展协商民主
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②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选举民主)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③协商民主的优越性。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通过协商民主,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凝聚了全社会共识,保障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④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要不断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考点 69 积极发展基层民主
- 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①我国基层民主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态的农村村民自治、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组织形态的城市居民自治、以职工代表大会为组织依托的企事业单位职工自治等。
②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政治参与主要在基层,最直观的当家作主感受也主要在基层。发展基层民主,是实现人民有效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
基层民主的建立和发展,保障了基层群众广泛、直接、有效行使民主权利,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广泛性、真实性、有效性
-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群众自治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基层民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拓展与点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考点 70 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
①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的时和势、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
②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为党外人士,重点是其中的代表人士。
③统战工作的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④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
⑤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加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考点7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①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种族、血缘、地域、宗教等因素。
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 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①宗教工作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②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考点72 加强和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
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
-
加强和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①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②要抓好重点领域统战工作。
③要辩证把握四方面的关系:一是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二是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四是把握好团结和斗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