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本质及规律1
价值是什么
-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概念及其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的概念及其特点: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是如何被决定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的概念及其特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可以相互比较。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的概念: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的概念: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价值如何衡量
-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质即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商品价值的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价值如何表现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货币的概念: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的变化: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矛盾,反而有可能使矛盾扩大和加深。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价值有何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可避免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第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第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第三,阻碍技术的进步。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生产,他们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使商品生产者认为商品、价值乃至货币似乎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性,商品生产者听凭商品、价值、货币运动的摆布,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其一,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的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其二,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其三,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具有了拜物教性质。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掩盖了商品经济关系的本质,妨碍人们透过物的外表认识商品、价值以及货币的实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理论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对我们科学认识商品经济的本质,正确理解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清除商品拜物教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练习题
题目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的关系是
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有价值
C.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D. 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同时被一个人占有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项错误,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有价值,如空气、阳光等自然物品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C项错误,价值不是使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D项错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对于商品的占有者来说,二者不可兼得。故本题选A。
题目2: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B.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
D.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A、B项颠倒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作用。C项错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故本题选D。
题目3: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
A. 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数
B. 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C. 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D. 熟练工人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明确定义。A、C、D项都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准确定义。故本题选B。
题目4: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其中最基本的两种职能是
A. 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B.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C.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D. 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故本题选C。
题目5: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表现形式是
A. 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B.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C. 商品的价格始终高于价值
D. 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可避免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A项错误,价格与价值不会完全一致。C项错误,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D项错误,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供求关系只是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故本题选B。
题目6: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A、B、D项都是商品经济中的具体矛盾,但不是基本矛盾。故本题选C。
题目7: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主要说明了
A. 商品交换过程充满风险
B. 货币的出现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矛盾
C. 商品生产者面临激烈竞争
D.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存在矛盾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强调了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矛盾,反而有可能使矛盾扩大和加深。"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说明商品经济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故本题选B。
题目8: "商品拜物教"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生产者缺乏理性认识
B. 商品交换过程复杂多变
C.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
D. 商品经济发展不够成熟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商品拜物教"现象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其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商品生产者认为商品、价值乃至货币似乎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性。这种现象掩盖了商品经济关系的本质。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