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关系 - 全同关系
核心概念
全同关系,也叫同一关系或等同关系,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词语的含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换,并且指代的是同一个对象或概念。就像在生活中,我们说到“土豆”,马上就能想到“马铃薯”,说到“西红柿”,也知道它就是“番茄”。这两个词虽然叫法不同,但指的都是同一种蔬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全同关系。
我们可以将常见的全同关系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同义词关系:
- 概念: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同。
- 举例:
母亲
与妈妈
教师
与老师
岳父
与丈人
-
不同称谓关系:
- 概念:同一个事物,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语言或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叫法。
- 举例:
- 古今称谓:
南京
(今)与金陵
(古)、私塾
(古)与学校
(今)。 - 中外/音译称谓:
麦克风
(音译)与话筒
(中)、维生素
(音译)与维他命
(音译)。 - 人与名号:
李白
(名)与诗仙
(号)、刘彻
(名)与汉武帝
(谥号)。 - 方言与普通话:
玉米
(普通话)与包谷
(西南方言)。
- 古今称谓:
-
专有名词与简称/全称:
- 概念:一个事物的正式全称和它的通用简称。
- 举例:
北京大学
与北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与中国
-
集合与元素:
- 概念:一个集合的名称与其所有元素的列举是全同关系。
- 举例:
四季
与春夏秋冬
五行
与金木水火土
四大发明
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易混淆点辨析
- 全同关系 vs. 种属关系:
- 全同关系:A就是B,B就是A (例如:
番茄
就是西红柿
)。 - 种属关系:A是B的一种 (例如:
苹果
是水果
的一种,但水果
不只是苹果
)。
- 全同关系:A就是B,B就是A (例如:
- 全同关系 vs. 并列关系:
- 全同关系:两个词指向同一个对象 (例如:
春节
和农历新年
是同一个节日)。 - 并列关系:两个词属于同一类别,但各自独立 (例如:
春节
和中秋节
都是传统节日,但不是同一个)。
- 全同关系:两个词指向同一个对象 (例如:
真题精讲
主题:同义词
【例1】 (2015年浙江) 岳父:丈人
- A.舅舅:外甥
- B.姨妈:婶婶
- C.伯父:侄子
- D.祖母:奶奶
主题:古今称谓 + 职业与场所
【例2】 (2022云南) 私塾:学校:教师
- A. 木箸:筷子:客官
- B. 轿辇:火车:旅客
- C. 客栈:宾馆:掌柜
- D. 医馆:医院:医生
主题:集合与元素的全同
【例3】 (2015国考) 春夏秋冬:四季
- A. 喜怒哀乐:情绪
- B. 赤橙黄绿:颜色
- C. 早中晚:一天
- D. 东南西北:四方
【例4】 (2015春季多省联考) 五行:木火土金水
- A. 五经:诗书礼易大学
- B. 五音:宫商韵征羽
- C. 五色:青黄赤白绿
- D. 五味:酸甜甘辛咸
主题:人与名号
【例5】 (2021重庆) 刘彻:汉武帝
- A. 李隆基:贞观
- B. 朱棣:明成祖
- C. 赵匡胤:宋太宗
- D.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主题:全同关系与矛盾关系
【例6】 (2024江苏) 停:行:止
- A. 日:月:星
- B. 满:亏:盈
- C. 没:有:无
- D. 萌:荣:枯
主题:近义词的全同与修饰关系
【例7】 (2025辽宁) 不根之论:凿空之论:言论
- A. 八斗之才:不羁之才:才华
- B. 得意之作:一家之作:作品
- C. 二姓之好:秦晋之好:和谐
- D. 俯仰之间:喘息之间:时间
技巧总结
- 准确认定:做题第一步,要准确判断题干词语是否为全同关系。核心标准是“A是不是就是B?”。
- 细化分类:如果多个选项都符合全同关系,就要像【例5】一样,进一步细化题干的逻辑关系属于哪一类(如同义词、古今称谓、人与名号等),再从选项中寻找最匹配的一项。
- 积累常识:全同关系题目,特别是涉及古今称谓、名人名号、集合元素的题目,非常考验考生的常识积累。平时要多看多记。

🎯 扫码练一练
AI刷题,天下无敌;上岸在手,编制我有!

🤖 上岸小助手
• 24小时在线答疑
• 个性化学习指导
• 最新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