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
数学模型
天平问题

天平问题

一、核心概念

天平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利用天平和有限的砝码进行精确称量;二是利用天平从一堆物品中找出重量异常的瑕疵品。

(一)测量问题

测量问题的核心在于“以物当码”,即把已经称量出来的物品当作新的砝码来使用,通过组合和置换,巧妙地凑出目标重量。

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假设你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师傅让你用一架天平和一个5克的砝码,从一堆药材中称出7克的药粉。你应该怎么做?

思考过程:

  1. 我们只有一个5克的砝码,直接是称不出7克的。
  2.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
  3. 第一次称量:在天平的一端放上5克砝码,另一端放上药材,直到天平平衡。这时,我们得到了一份5克的药材。
  4. 第二次称量:将5克砝码和刚才称好的5克药材放在天平的同一端(总重10克),然后在另一端继续加药材,直到天平平衡。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份10克的药材。
  5. 第三次称量:将刚才得到的10克药材放在天平一端,5克砝码放在另一端,然后从10克药材中不断取出一部分,加到5克砝码那端,直到天平平衡。此时,原本10克药材的一端变成了(10+5)/2 = 7.5克,不符合要求。
  6. 换个思路,如果我们把5克砝码放在天平一端,然后将刚才称出的5克药材堆的一部分放在砝码这边,另一部分放在天平另一边,直到平衡,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困难的。

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天平两端重量相减的原理:

在天平的一端放置5g的砝码,在另一端放置药材使之平衡,得到5g药材。然后,将5g的砝码和5g的药材放在不同的盘里,再在5g砝码的盘中加入药材,使之与5g药材的盘平衡。这样,新加入的药材就是5g - 5g = 0g?这也不对。

正确的解法是利用已称出的重量。

  1. 第一次:称出5g药材。现在我们有:5g砝码,5g药材。
  2. 第二次:天平一端放5g砝码,另一端放5g药材。现在是平衡的。我们把所有药材都看成可操作的。我们把(5g砝码 + 5g药材)放到一端,称出10g药材。现在我们有5g, 10g药材。
  3. 第三次:天平一端放(5g药材+10g药材),称出15g药材... 这种方法似乎很复杂。让我们回到最简单的称量。

正确思路

  1. 第1次:称出5克药材。
  2. 第2次:将5克砝码和5克药材放于一托盘,称出10克药材。
  3. 第3次:将5克砝码和10克药材放于一托盘,称出15克药材。
  4. 第4次:将5克药材和10克药材放于一托盘,称出15克药材。 ...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够称出的重量组合。 用一个5g砝码,我们可以称出5g的物品。 然后用5g物品当砝码,又可以称出5g。 用5g砝码和5g物品,可以称出10g。

实际上,如果砝码可以放在物品端,我们可以称量出 砝码重量 - 物品重量 的差值。但题目通常不允许这样做。所以核心还是“以物当码”。

(二)寻找瑕疵品

在行测考试中,这类问题通常是找“次品”或“正品”。其核心原理是“三分法”

为什么是“3”? 因为天平称量一次有三种可能的结果:左边重、右边重、一样重。每一种结果都提供给我们一定的信息,帮助我们缩小查找范围。

核心公式推导: 假设我们有M个物品,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比如更重),我们要用N次称量找到它。

  • 第1次称量:我们把M个物品分成A、B、C三堆。把A堆和B堆分别放在天平两端。
    • 如果天平倾斜(比如A重),说明次品在A堆。
    • 如果天平平衡,说明次品在剩下的C堆。
  • 无论哪种结果,我们都把查找范围缩小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
  • N次称量后,我们相当于把范围缩小了N次。理想情况下,N次之后应该只剩下一个物品,它就是次品。
  • 因此,M个物品,经过N次三分法筛选后,应满足: M×(13)N1M \times (\frac{1}{3})^N \le 1
  • 整理后得到我们的核心公式:M3NM \le 3^N

这个公式意味着:用N次天平,最多可以从3^N个物品中找到那个重量不同的次品(已知偏重或偏轻)。

(三)不等臂天平问题

不等臂天平是指天平的左右两臂长度不相等。这类问题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求解物体的真实质量。

核心原理: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当天平平衡时,左盘物品重量 × 左臂长 = 右盘物品重量 × 右臂长

解题方法:两次称量法

  1. 将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加砝码使其平衡,记录砝码重量为 m₁
  2. 将物体放在右盘,在左盘加砝码使其平衡,记录砝码重量为 m₂
  3. 物体的真实重量 m 可以通过公式 m=m1×m2m = \sqrt{m_1 \times m_2} 计算得出。

二、真题讲解

主题1:测量划分问题

例1: 有一架天平,只有5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现在要用这架天平把300克味精平均分成3份,那么至少需要称多少次?

  • A. 3次
  • B. 4次
  • C. 5次
  • D. 6次

主题2:寻找瑕疵品(已知轻重)

例2: 22个外表一样的彩球,其中有一个球的重量略重于其他球。现需用天平将该球找出。那么,在最优方案下,最多需要使用天平多少次?

  • A. 3次
  • B. 4次
  • C. 5次
  • D. 6次

例3: 有54个外表一样的硬币,其中有一个是假币,且假币略重于真币。现需用天平将该假币找出。那么,在最优方案下,至少需要使用天平多少次?

  • A. 3次
  • B. 4次
  • C. 5次
  • D. 6次

主题3:寻找瑕疵品(未知轻重)

当不知道次品是偏重还是偏轻时,问题的复杂性会增加。因为我们不仅要找到那个球,还要确定它是重了还是轻了。

核心公式N次称量最多可以从 3N12\frac{3^N - 1}{2} 个物品中找出未知轻重的次品。

公式解读N次称量共有3^N种结果组合。其中一种是“每次都平衡”,这种结果无法判断次品是轻是重,故排除,剩下3^N - 1种有效结果。每个物品可能是“偏重”或“偏轻”,共2M种可能性。因此,有效结果数必须能覆盖所有可能性,即 3N12M3^N - 1 \ge 2M

例4: 有12个外表相同的小球,其中一个重量异常,但不知是偏重还是偏轻。问用一架无砝码的天平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这个小球?

  • A. 2次
  • B. 3次
  • C. 4次
  • D. 5次

主题4:不等臂天平问题

例5: 用一架不等臂天平称一个物体的重量,第一次把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放16克砝码天平平衡;第二次把物体放在右盘,在左盘放25克砝码天平平衡。求这个物体的实际重量是多少克?

  • A. 18克
  • B. 20克
  • C. 22.5克
  • D. 25克

三、技巧总结

  1. 测量问题:核心技巧是“以物当码”。要灵活利用天平两侧的加减关系,将已称出的物品作为新的“砝码”,组合出目标重量。解题关键是设计出最高效的称量步骤。

  2. 寻找瑕疵品(已知轻重):直接套用公式 M3NM \le 3^N。其中M是物品总数,N是称量次数。题目问最少次数,就是寻找满足不等式的最小N值。

  3. 寻找瑕疵品(未知轻重):使用公式 M3N12M \le \frac{3^N - 1}{2}。这是已知轻重情况的变种,难度稍大,不要记错公式。

  4. 不等臂天平问题:当同一个物体在不等臂天平两端称量结果不同时(分别为m₁, m₂),其真实重量为 m=m1×m2m = \sqrt{m_1 \times m_2}

  5. 审题是关键:解题前一定要看清是“测量问题”、“寻找瑕疵品问题”还是“不等臂天平问题”。瑕疵品问题还要分清是“已知轻重”还是“未知轻重”,选用正确的模型和公式。

上岸学堂小程序二维码

🎯 扫码练一练

AI刷题,天下无敌;上岸在手,编制我有!

上岸小助手二维码

🤖 上岸小助手

• 24小时在线答疑
• 个性化学习指导
• 最新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