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理解题:因果关系
一、核心概念:什么是因果关系?
在公务员考试的片段阅读中,因果关系是作者组织文段、表达观点最常用的逻辑之一。所谓因果关系,就是文段的内容包含了“原因”和“结果”两个部分。
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早上出门时,我看到天空乌云密布,一副要下雨的样子(原因),所以我带了一把伞出门(结果/结论)。”
在这个简单的场景里,“天要下雨”是原因,“我带伞”是结果。作者想告诉你的核心信息是什么?不是天气如何,而是“我带了伞”这个决定。
这就是因果关系文段的核心要点:结果(结论)是重点。作者分析原因,是为了引出或证明某个结果、结论或对策。因此,只要我们能找到文段中表示结论的句子,就基本锁定了文段的中心思想。
常见的因果关系标志词
为了快速定位结论句,我们需要熟悉一些“信号灯”:
- 显性标志词:所以、因此、因而、故而、故、于是、可见、看来、正因为如此。
- 隐性标志词:引导事实或结论的词,如“事实上”、“其实”、“这就意味着”等。
当这些词出现时,它们后面的内容极大概率就是文段的中心句。
二、真题讲解:如何“顺藤摸瓜”找重点?
主题1:明确因果关系
例1:(2023北京)构建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后,执行实施和适用法律规范的人员就是决定因素。如何将“死”的法律制度规定变成“活”的法治社会治理效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决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就对法治队伍建设和执法人员的复合型治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也就要系统性、渐进性地抓好法治工作人员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培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取得的创新
- B.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队伍能力建设的意义
- C. 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走向统一的目标
- D.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
主题2:解释性因果关系
例2:(2024国考)现实生活中的案件事实总是相当复杂,很多时候国家机关一时难以查明案件真相。即使案件事实清楚,如果其性质处于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临界线上,在法律适用层面仍是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难点。行政执法人员与刑事追诉人员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可能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行刑衔接”不再是单纯的由行政执法到刑事司法的衔接,也可能是由行到刑再到行、由刑到行再到刑的衔接。正因为如此,有的法律明文规定了多环节的移送。
这段文字意在:
- A. 解释“行刑衔接”中出现多环节衔接的原因
- B. 剖析目前“行刑衔接”导致的多重复杂状况
- C. 强调区分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必要性
- D. 探讨实践中影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因素
主题3:结论后补充说明
例3:(2024国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要转变。一个时期以来,传统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不可能单纯依靠出口实现经济发展质的提升。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特别是要更好更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消费作用的不断强化,能有效降低我们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促进经济内外平衡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重点平衡好质与量的关系
- B. 单纯依靠出口实现经济发展的模式亟待改变
- C. 释放消费潜力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D. 优化扩大内需制度是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
主题4:结论后反面论证
例4:(2023国考)生态修复请求分为生态修复的行为请求和费用请求,前者是为了防止生态环境权益损害的发生或扩大,请求责任人停止污染破坏行为;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无法恢复时,请求责任人进行人工修复。如果责任人不具有修复能力或意愿,可请求责任人承担修复费用。因此,修复行为请求应作为首要诉求,在责任人不能或不愿进行修复时,才能提出修复费用请求。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公益诉讼人却往往将修复费用请求作为首要诉求,但由于诉求和判决的修复费用数额不易确定,责任主体短期内难以承担修复费用,生态修复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应该制定生态修复费用的分级标准
- B. 修复费用请求往往很难得到有效落实
- C. 应根据责任人的能力确定生态修复诉求
- D. 生态修复诉讼应当首先提出修复行为请求
主题5:因果关系的应用拓展
例5:(2021四川)在哲学家看来,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代表物质的存在,代表人的存在。荷尔德林既是诗人,也是哲学家,他的名句“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通过海德格尔的阐释更加得到了升华,扩大了其影响力。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乃是人的所有物”“唯有语言处,才有世界”“语言足以担保——也就是说,语言保证了人——作为历史性的人而存在的可能性”,语言“是那种拥有人之存在的最高可能性的本有事件”。所以,语言是人之存在的明证。难怪那么多哲学家都对语言研究感兴趣,甚至还有专门的语言哲学分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语言即是存在
- B. 哲学思想的传承
- C. 语言深刻影响哲学
- D. 哲学家对语言的看法
三、技巧总结
-
抓标志词,锁定结论 看见“因此、所以、因而、可见”等词,就像在黑夜里看到了灯塔,文段的中心句八九不离十就在后面。这是解题最快速、最有效的突破口。
-
永远记住:结论是重点 在因果文段中,作者摆事实、讲道理,都是为了引出最终的“结果”或“结论”。原因部分是铺垫,结论部分才是作者真正想让你get到的核心信息。
-
警惕结论的“伪装”
- 结论在中间,后面是解释:如果结论句之后还有内容,要判断一下。如果是在解释结论的重要性、好处或具体含义,那么中心句不变。
- 结论在中间,后面是反证:如果后面是通过一个反面例子来说明不这么做的坏处,那么这恰恰是加强了前面结论的重要性,中心句依然是那个结论。
-
答案是结论的“同义替换” 正确选项往往不会原文照抄结论句,而是会换一种说法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这既考验你定位重点的能力,也考验你的语言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寻找与结论句意思最接近的那个选项。

🎯 扫码练一练
AI刷题,天下无敌;上岸在手,编制我有!

🤖 上岸小助手
• 24小时在线答疑
• 个性化学习指导
• 最新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