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
语句表达
语句填空题

语句填空题

提问方式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理论要点

1. 注重衔接得当

语句填空题的核心在于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来填补空缺,使整段文字在逻辑和表达上更加连贯。衔接得当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扩展解释】 衔接得当不仅仅是词语的简单连接,而是要确保填入的内容在语义、语法和逻辑上都与上下文保持一致。例如:

  • 语义衔接:确保填入的词语或句子与文章主题相关
  • 语法衔接:注意时态、语气的一致性
  • 逻辑衔接:保证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逻辑关系的连贯

2. 横线位置与解题策略

2.1 横线为分句

当横线是分句的一部分时,我们应该优先注重句内衔接。这意味着要考虑填入内容与句子其他部分的协调性。

2.2 横线为完整语句

当横线代表一个完整的句子时,我们需要注重句子之间的关联。这要求我们考虑填入句子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 横线位置与解题思路

3.1 横线在开头

  • 主要功能:话题引入
  • 解题思路:考虑如何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题或核心内容

例题:农村孩子不易跃“龙门”,症结在于____。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和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不少孩子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填在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B. 农村孩子上更好大学的机会少
C.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
D. 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解析

答案:C

详细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农村孩子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接着分析了原因,提到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城市和名校的投入较多,而农村学校的资源匮乏,教育设施薄弱,进而导致农村孩子的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低于城市孩子,并且这种差距因为招生制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最终影响了农村孩子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 分析选项:

  • A.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这个选项虽然涉及城乡差异,但文段的核心在“教育资源”,而非“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段的中心论述不完全契合。

  • B. 农村孩子上更好大学的机会少
    这是文段的一个结果,但不是“症结”。文段强调的是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因此此选项不够准确。

  • C.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
    这个选项与文段的分析高度契合,文段反复提到“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农村学校被忽略”等现象,正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体现。

  • D. 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个选项虽然与文段开头的内容一致,但它仅是文段事实的陈述,而非导致农村孩子难以跃“龙门”的“症结”。缺乏对原因的分析。

3.2 横线在中间

  • 主要功能:承上启下(最优选择)
  • 解题思路
    • 分析上文内容
    • 预测下文可能讨论的内容
    • 选择能够同时连接上下文的表述

例题: 在时空关系上,摄影和舞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中的舞者并非如摄影作品中所呈现的那样,在空间中摆出某个单一、特定的造型,___。舞者根据舞蹈情节及个人情绪从空间中的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而摄影能够记录的只是舞者舞动的精彩瞬间,但这个瞬间只是舞蹈在时空中的一个切片。舞蹈如同音乐一般,本身是一个绵延的过程;欣赏舞蹈如同欣赏交响乐,欣赏者面对的是完整的旋律,而非其中的某个音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是全情投入到对舞蹈情感的诠释之中
B. 而是处于一种不断运动的舞蹈过程之中
C. 而是伴随音乐的律动做出特定舞蹈动作
D. 而是在动与静的交替中传达舞蹈的神韵

解析

答案:B

详细解析:
文段的前后逻辑是:摄影呈现舞者在空间中摆出“单一、特定的造型”,而舞蹈则与之不同,舞者在舞蹈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性。因此,横线部分应体现舞蹈的动态特征,与“单一、特定的造型”形成鲜明对比。

  • 分析选项:

  • A. 而是全情投入到对舞蹈情感的诠释之中
    这个选项侧重舞者的情感投入,但没有突出“时空关系”或“动态特征”,与文段核心逻辑不符。

  • B. 而是处于一种不断运动的舞蹈过程之中
    这个选项准确地反映了舞蹈的动态特征,与摄影中“单一、特定造型”形成对比,且与后文“从空间中的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紧密呼应,非常契合文意。

  • C. 而是伴随音乐的律动做出特定舞蹈动作
    这个选项提到了舞蹈动作和音乐律动,但没有突出“动态的过程”这一关键特征,与摄影中“单一、特定造型”的对比不够明确。

  • D. 而是在动与静的交替中传达舞蹈的神韵
    这个选项提到了“动与静的交替”,但舞蹈与摄影的主要区别不在于动静交替,而在于舞蹈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整体上与文段的核心论述不符。

3.3 横线在结尾

  • 可能功能
    1. 总结前文
    2. 提出对策
  • 解题思路:根据全文内容,选择能够恰当总结或提供合理建议的表述

例题:科学家认为,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这些智能机器人有望成为“超人”,有的具有超强的记忆力,有的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有的听觉功能特强,有的嗅觉功能特强……,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智能机器将超越人类
B. 不同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可以用于不同的领域
C. 但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
D. 人类受限于缓慢的生物学进化速度,无法与之竞争和对抗

解析

答案:B

详细解析:
解析此题时,需要关注文段的语境和逻辑结构。文段围绕仿生机器人展开,重点在于机器人模仿某些功能并且可能具备超人能力。横线部分应承接前文的逻辑,并与机器人功能的多样性保持一致。

  • 逐项分析: A. 智能机器将超越人类
    此选项强调机器人超越人类,但文段并未讨论机器人整体超越人类的可能性,仅强调特定功能的超强表现,因此不符合语境。

B. 不同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可以用于不同的领域
此选项与文段逻辑吻合。文段列举了机器人在记忆力、学习能力、听觉和嗅觉等不同方面的突出功能,暗示这些功能的多样性可能带来应用领域的广泛性,选项恰好是对这一内容的总结和承接。

C. 但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
此选项的重点在于机器人缺乏情感和灵活性,然而文段的核心并未讨论情感或人脑灵活性,而是在描述功能多样性。因此,这一选项与语境不符。

D. 人类受限于缓慢的生物学进化速度,无法与之竞争和对抗
此选项涉及人类进化速度和与机器竞争的问题,超出文段的讨论范围,且与文段重在描写机器人的特定功能不符。

例题:农业危机根本上也是资源危机,关键是土地资源。我们总希望自己的住房大一点,然而,土地是有存量没有增量的要素,人类的需求却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更多的农业用地被工业侵占,更多的农村土地被城市侵占,农业危机的根源就在这里。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进入所谓后现代社会了,已经没有改弦更张的可能了。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此,我们应该把为数不多的土地做成高附加值的东西
B.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过度消耗资源的产业体系
C. 我们要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D. 这就提醒我们: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在产业升级中要保护好农田

解析

答案:D

详细解析:
解析本题需要明确文段的逻辑结构和主题中心。文段主要围绕农业危机的根源是土地资源危机展开,提出土地资源有限且需求无止境,农业用地被工业和城市侵占的现象。接下来,文段提到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暗示解决农业危机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因此,横线部分应与这一背景和主题相呼应,提出符合逻辑的解决方案或启示。

  • 逐项分析: A. 因此,我们应该把为数不多的土地做成高附加值的东西
    此选项强调利用有限土地创造高附加值。虽然符合土地有限的背景,但“高附加值”过于局限,与农业危机和保护土地资源的主题关系不强,未能准确承接前文。

B.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过度消耗资源的产业体系
此选项关注产业体系改革,触及资源消耗问题,逻辑合理。但前文提及农业危机的核心是土地资源被侵占,而不是资源消耗,因此未能精准切中主题。

C. 我们要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此选项将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变革作为解决农业危机的手段,符合文段逻辑,但过于宽泛,与土地资源保护的主线联系较弱,未能直接解决土地危机问题。

D. 这就提醒我们: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在产业升级中要保护好农田
此选项直接指出应对农业危机的关键是保护农田资源,同时提到产业升级,符合文段讨论土地资源危机和应对措施的逻辑,切合主旨,是最佳承接。

  • 最佳答案:
    D. 这就提醒我们: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在产业升级中要保护好农田
    此选项与文段主旨紧密结合,既总结了土地资源危机的背景,又提出解决农业危机的具体方向,是最恰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