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
逻辑填空
语境分析

语境分析

1. 关联关系

关联关系指句子或段落中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把握文段的整体脉络和作者的思路。

1.1 转折关系

  • 常见标志词:但是、然而、却、不过、反而等
  • 隐性标志词:事实上、实际上、殊不知、其实等
  • 理论要点
    • 前后语义或感情色彩通常相反
    • 前后内容不能完全矛盾,而是有一定联系的对比

例子:虽然他的论文获得了高度评价,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遇到了不少困难。

例题:在网络书店的强有力竞争下,不少实体书店______,而书店的租金、人工等费用却在猛增。这时候通过装修店面,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实际上,与网络书店相比,实体书店能给人带来独特的体验,那就是逛书店。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入不敷出
B. 进退维谷
C. 门可罗雀
D. 万人空巷

解析

答案:C

详细分析:

根据句子的意思,实体书店在面对网络书店的竞争时,经营变得困难,租金和人工费用却在增加。这暗示了实体书店的生意变得冷清,顾客减少,因此应该填入描述书店客流稀少的成语。

  • A. 入不敷出:指收入不足以支付支出,通常用来描述经济状况困难,支出大于收入。
  • B. 进退维谷:指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处境困难,左右为难。
  • C. 门可罗雀:形容门前冷落,顾客稀少,适用于描述生意萧条的情况。
  • D. 万人空巷:形容人们都蜂拥而至,非常热闹。

1.2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是理解文段逻辑的关键。

  • 常见标志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导致、使得、致使等
  • 理论要点
    • 注意区分原因和结果
    • 因果关系可能会跨越多个句子

例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加速融化,这导致了海平面上升,进而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安全。

考试技巧:在行测题目中,常常需要根据给出的原因推断可能的结果,或根据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训练这种思维方式对提高解题能力很有帮助。

1.3 并列关系

1.3.1 近义并列

  • 常见标志:顿号(、)、逗号(,)、和、与、并且、以及等
  • 理论要点:前后语义、感情色彩相近或互为补充

例子:这项政策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改善了民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1.3.2 反义并列

  • 常见标志: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 理论要点:前后语义、感情色彩相反或相对

例子:政府工作应该注重效率,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要重视质量,不能只看表面。

例题: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存在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一条中间道路,做到______、微言大义。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______,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作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______。 很多人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深入浅出 此起彼伏 少之又少
B. 大道至简 前仆后继 凤毛麟角
C. 通俗易懂 如火如荼 寥寥无几
D. 不温不火 不绝如缕 后继无人

解析

答案:A

详细分析:
题目描述的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书写存在极端情况,需要找到一个“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接着,提到“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并且指出真正深入文化的人却很少。

  1. 选项 A:
  • 深入浅出:形容讲解复杂问题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非常符合“要走一条中间道路,做到______、微言大义”这一描述。
  • 此起彼伏:形容事物一个接一个地发生,波动起伏。这个词语偏向描述事物的波动,和“浪潮”比较契合,但与后面的语境不完全一致。
  • 少之又少:指非常少,意思符合“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作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很少”。
  1. 选项 B:
  • 大道至简:形容事物的最高境界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这与“中间道路”和“微言大义”较为契合。
  • 前仆后继:形容一种接二连三的情景,通常是指不畏艰难不断努力的人群。这词语不完全适合“文化热”的浪潮。
  • 凤毛麟角:指稀有的事物或人,通常用来形容非常稀少的现象。这个和“很少的人”吻合。
  1. 选项 C:
  • 通俗易懂:形容语言或表达容易理解,符合第一空的意思。
  • 如火如荼:形容事物发展迅猛,热烈进行。这个词语与“文化热”的情境较为贴切。
  • 寥寥无几:形容非常少,和“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作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______”契合。
  1. 选项 D:
  • 不温不火:形容处于中等水平,不冷也不热。这个词语不太适合形容文化的传播目标。
  • 不绝如缕:形容某事维持得很艰难,情况不太乐观。这个不适合形容“文化热”或“儒学热”的浪潮。
  • 后继无人:表示后面没有人继续,通常形容某事难以延续。这个词语与“浪潮”不太契合。

1.4 递进关系

  • 常见标志词:不但……而且……、不仅……还……、甚至、更、尤其是等
  • 理论要点:后面的内容往往是重点,包含作者想要强调的信息

例子:这次改革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它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人类历史上,科技发明和人工工程曾导致不少“出人意料”“始料不及”甚至“”的结果。如果想少出一些这样的事,我们就应该对大自然始终保持一份,在推广新技术、上马新工程之前多一些研究评估,少一些独断专行。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事与愿违 敬畏
B. 事倍功半 谨慎
C. 针锋相对 尊重
D. 南辕北辙 克制

解析

答案:A

详细分析:

  1. 第一空分析
    题干描述的是科技发明和人工工程的结果,有时会带来“出人意料”“始料不及”的负面结果,因此第一空要填入一个能够体现“负面后果”的词语。结合选项来看:
  • A. 事与愿违:形容事情的发展和预期完全相反,符合题意。
  • B. 事倍功半:形容付出很多努力,但收效很小,偏重“效率低下”,不符合“出人意料”的含义。
  • C. 针锋相对:形容对立、对抗,与题意无关。
  • D. 南辕北辙:形容行动和目标完全相反,虽然有负面含义,但侧重于“方向错误”,与题干“不少事出人意料”的语境不符。

因此,第一空填 A. 事与愿违 最为贴切。

  1. 第二空分析
    题干强调的是避免负面结果的方式,即在对待大自然时,应保持一种正确态度。结合题意和选项:
  • A. 敬畏:强调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重,符合题意。
  • B. 谨慎:强调小心和细致,虽然合理,但与“对大自然保持态度”关系不大,稍显不够恰当。
  • C. 尊重:虽然也有一定合理性,但没有“敬畏”更能体现对大自然的谦卑态度。
  • D. 克制:指自我约束,偏重于行为层面,与题干中“保持态度”的语境不符。

因此,第二空填 A. 敬畏 更为准确。

答案:A. 事与愿违 敬畏

2. 对应关系

2.1 有标志的对应关系

2.1.1 解释说明

  • 常见标志词:即、就是、换言之、也就是说、可谓、无异于、无疑是等
  • 特殊情况:举例也可以作为一种解释说明,常见标志词有"如"、"比如"、"例如"、"譬如"等

例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1.2 形象表达

  • 常见标志:如同、就像、犹如、宛如、仿佛、堪比、类似、双引号("")等
  • 常用标点:冒号(:)、破折号(——)

例子:基层干部就像一颗颗螺丝钉,虽然看似微小,却是保证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关键。

2.2 无标志的对应关系

在没有明显标志的情况下,识别对应关系需要更细致的分析:

  1. 找出文段的核心话题:通常是反复出现或被重点讨论的概念
  2. 分析前后文的呼应:注意句子内部的联系和句子之间的整体把握
  3. 理解语境: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段的整体脉络

例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在这个例子中,虽然没有明显的标志词,但"创新"和"发展"、"未来"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例题:无论是古代的邮驿系统还是现代的邮政系统,书信从寄信人到收信人手中,都需要经过一个时间、空间的旅行,它的特点是慢。而这种慢又_______了人们的情感体验方式和书信体验方式。正是因为书信的_______,古人的时空感知才变得遥远而漫长,而等待、盼望、忐忑、焦虑等,便成为这种时空观的产物。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成就 真实
B. 培养 细腻
C. 塑造 迟缓
D. 丰富 浪漫

解析

答案:C

详细分析:

  • 第一空的语境是:书信的“慢”影响了人们的情感体验方式和书信体验方式。这个慢可能带来了某种情感上的改变或影响,通常与“培养”这种情感相关联。
  • 第二空则需要解释“古人的时空感知”变得“遥远而漫长”,这与情感上的“细腻”相契合,因为细腻的情感体验更能反映在这样的时空感知中。

因此,最合适的选项是 B. 培养 细腻

为什么不选 C? 选项 C "塑造 迟缓" 也看似合理,但不完全符合语境,逐步分析:

  1. 第一空 "塑造" vs "培养"

    • 塑造通常指的是某种外在力量对事物的形成过程的作用,带有主动的、创造的意味。用在这里虽然不算错误,但感觉有些生硬。
    • 培养则更自然地与情感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相关,尤其是当讨论人们情感体验的转变时,"培养"一词更能体现出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培养"更合适。
  2. 第二空 "迟缓" vs "细腻"

    • 迟缓指的是动作或过程的慢,符合书信传递过程中的慢节奏,但这个词在情感体验的描述上不太合适。"迟缓"给人一种拖沓、缓慢的负面印象,而这里的情感体验是通过书信的慢节奏而变得细腻,即更富有情感层次和变化。
    • 细腻则形容情感体验的丰富和精致,与“古人的时空感知”变得“遥远而漫长”的描述非常契合,强调的是一种情感的深刻与精致。